智慧模型“揭秘”底層種植
每天在地里忙卻不知道缺什么肥,種了幾十年的玉米,最佳的收割時機總是差一些……通過現代農業的發展,莊稼已經有了明顯的增產增收,但想要完成進一步突破,標準化、精準化就成了農業考卷的大題。在農博會里,一款可進行模型化種植的農業服務平臺給出了這份考卷的答題靈感。
模型化種植就是基于匯聚的大量農田數據,再由專家進行分析、優化、調整,設計出新的“種植模型”,反饋到農業生產中,達到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的目的。整個過程需要在農田端完成數據的采集、聯網、農業設備的控制,平臺端需要進行農業數據的監控、分析,數據建模等。
打開手機App,輸入村屯名稱,找到地塊,再用紅線圈起,隨后手機上便顯示出面積、土地溫濕度和天氣等信息。“這個功能叫做線上圈地,它最厲害的地方是可以看到你圈起來的土地積溫,與去年對比,給出今年最佳收獲時的土地積溫建議。”北京愛科農科技公司負責人趙子健介紹,即使是一個村的地也會有坡度、光照等因素影響土地積溫,但農民通過這個功能就可以按區劃分,合理安排收割時間。
今年該公司在長春市公主嶺市進行了兩公頃的試驗田項目,農民通過App在春耕施肥時就得到了模型化種植的紅利。“這個軟件會繪制一個土地有機質和元素的六芒星,可以看到土地里缺什么、多什么,土地的優勢是什么。今年春耕氮磷鉀中的磷元素少,我就及時把鉀肥換了。”公主嶺市棒師傅農業公司負責人說。